2025年7月4日,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剑指互联网健康科普乱象,点名批评“网红医生假借科普名义违规导医导诊、直播带货甚至高价开药”的行为,宣布启动专项整顿48。一周内,“网红医生 高价开药”话题搜索量激增230%,折射出公众对医疗信息净土的迫切渴求4。
01 乱象丛生:白大褂下的流量生意
虚假人设与商业捆绑成最大毒瘤。部分“网红医生”通过虚构病例、夸大疗效牟利,例如某短视频主播声称“一针干细胞逆转衰老”,诱导用户购买万元疗程,实则涉非法行医4。更隐蔽的是变相带货产业链:药企通过中介公司支付医生“活动费”,将其科普视频植入电商页面,规避直接代言禁令4。
跨专业营销加剧信任危机。泌尿科医生讲解皮肤病药膏、中医世家传人兜售“抗癌秘方”…… 这些缺乏专业依据的内容,却因算法推荐获得百万流量。央视暗访发现,北京某中医医院医生仅凭舌诊就开出3268元中药,并声称“脉象一生不变无需复诊”6。而当AI换脸技术应用于剧本化诊疗直播,医疗专业性彻底沦为敛财工具6。
02 监管亮剑:从负面清单到全链条治理
上海率先推出九大禁止性行为清单,为全国提供治理范式,直击三大要害8:
禁商业渗透:杜绝以科普形式变相发布药品、保健品广告
禁虚假人设:医生未获机构批准不得擅设科普自媒体账号
禁疗效夸大:严禁宣称“治愈率99%”“永不复发”等绝对化表述
技术监管同步升级:
百度等平台上线AI内容审核系统,自动拦截“根治糖尿病”“秘方抗癌”等违规话术,2025年上半年已清理问题内容23万条4
浙江试点医疗机构与平台数据互通,实时下架违规账号,阻断“代认证”灰色产业链6
药监局推行科普双审制:医生创作内容需经医院伦理委员会与宣传部门双重核验4
03 破局之路:三方协同构筑健康科普新生态
? 医疗机构:让专业回归临床场景
北京安贞医院创新“AI标准化+医生个性化”模式:由AI生成95%基础科普内容,医生专注复杂病例解读与患者情感沟通,效率提升3倍4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开发适老化科普工具包,将药品说明书转化为语音播报与动画视频,老年用户用药依从性提升40%4。
? 药企转型:从硬广到价值共创
孚诺医药联合《甄嬛传》IP演绎伤口护理知识,扫码可视化药品说明书,将晦涩的“三抗配方”转化为大众语言,视频播放量破120万次4
海正药业启动“化验单解读计划”,为血脂异?;颊咛峁┓植愎芾矸桨福每破罩贝镏瘟瞥【?
? 公众参与:全民共治终结信息孤岛
中国疾控中心发起“全民科普纠错官”计划,两月收到举报1.7万条,下架违规视频3000余条4。上海浦东新区推行“银发数字素养工程”,通过情景剧教学老人识别“特效药”话术,已覆盖10万社区老年群体6。
04 未来之战:在监管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点
破解医生激励难题成关键:
上海某三甲医院试点“科普积分制”:优质内容可折算继续教育学时,与职称评审挂钩4
杭州探索“科普绩效支付”:患者因科普降低复诊率,节约的医保费用反哺创作团队4
构建长效治理机制:
推行医疗账号实名认证与收入公示制度,斩断隐性商业捆绑6
参考药品集采模式,对互联网医院药价实行穿透式监管6
结语:让医疗回归生命敬畏的本质
当白大褂不再沾染带货直播的脂粉,当“望闻问切”摆脱5分钟流水线诊断的异化,健康科普才能真正抵达“去伪存真”的彼岸8。
国家卫健委的重拳整治,标志着医疗话语权从流量至上向专业至上的历史性回归。正如网友在整治新闻下的留言:“我们不需要网红,只需要值得托付生命的医生?!?/p>